工作、課業、生活上,與周遭的人、事、物相互影響,自然產生認知、感官、情緒等現象,經過神經系統及腦細胞訊息反饋後,因而產生心理認知,並藉由內分泌影響肌肉的生理運作,而展現活動。
亦即知覺、思維、情緒、意志等心理,會影響言語、行為、器官運作的生理。
所以心理與生理是一體兩面的。
現今工商高度發展的社會,想生活和諧,更需要生理與心理的平衡協調。
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
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人是有屬於自己的人格特質。
知道自己的特質,不僅清楚個性、興趣、愛好、專長,也更能以自身的特性,做好發展規劃。
以下是人格特質的分析:
-
個性:是外向或內向
外向:健談、愛活動
內向:安靜、害羞 -
人際關係:偏向親切、富同情心,或是冷漠、愛計較
-
情緒:處事是冷靜、理性分析,還是焦躁、憑直覺反應
-
行為風格:負責、謹慎、有組織,還是輕率、隨便
-
創造性:特長是機械、電子、醫藥,或是文學、哲學、繪畫、攝影
唯有清楚地認識自我人格特質,才能在人生中做好規劃。
延伸閱讀:
塑造青少年的好性格
認識自己是生活的開始
在現實的生活中,會遇到挫折、挑戰,因此,客觀地評估處事能力非常重要。
因為不論是過度樂觀而忽略自身缺點,或是太悲觀以致無法調整事情的發展,都是不適宜的方式。
建議的方式如下:
-
理性地評估:所謂「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」,避免武斷的態度處理事情,應盡力了解事情如何發生?該如何面對?也可以尋求專業協助。如此,才能建立適當的評估標準。
-
重新認識失敗:人生是一望無際的旅程,一次失敗或挫折,不能否定人的價值,如何在失敗中重新調整、審時度勢,才是真正的提升!
-
訂定合理的日程:依照自我團隊的能力與資源,訂出力所能及的目標,才會一步一步地發展與成長!
延伸閱讀:
平常心的建立與避免焦慮
正向情緒,身心健康
若長期處於負向的批評、抱怨中,會導致腦下腺分泌「腎上腺皮質素」過多,此激素可能會影響邏輯、推理、言語行為與溝通能力。
更重要的是,經常反覆的心理糾結,容易造成腦細胞損傷。
當面對人事物的互動,一旦陷入「負向思考迴圈」,都容易形成焦慮、反感等情緒波動,日積月累,容易產生憂鬱或焦慮等症狀。
更有醫學觀察研究指出,可能導致「失智症」。
溝通的藝術
溝通的本意是彼此了解對方的想法。
因此,良性互動的溝通建議如下:
- 安靜地聆聽不同的聲音、意見,不急著反駁、爭辯,以彈性的想法應對。
- 言語交流中不使用譏諷、責備的語句。
- 試著了解對方的想法及感受,在互動上較有正向效應。

抒壓的建議
在工商社會的環境中,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壓力。
若日積月累未適時舒解,就可能產生內分泌失調、消化不良、心悸、失眠、頭痛等困擾。
擁擠的道路、交通阻塞;不順的壓力生活,使人容易疲憊。
若想改善生活品質,舒緩壓力是不可或缺的。
建議方式如下:
-
關注呼吸
以靜坐、冥想的方式調整呼吸頻率,放慢節奏,以靜心的態度應對,是可以緩和情緒與焦慮的。 -
精油、薰香
可調整情緒,改善內分泌,有放鬆心情、助眠的效果。 -
踏青、泡湯
能放開情緒、舒解壓力。
.jpg)
延伸閱讀:青春期心理特質與情緒困擾
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失眠、躁鬱的相關知識,
歡迎加入專業的健康知識 LINE 帳號,
我們將有許多專業的知識可以提供給您,
請點此加入 LINE 官方群組!